期刊名称:《中国钨业》
国内统一刊号(CN):CN11-3236/TF 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N1009-0622 创办日期:1986年 刊 期:双月刊 电 话:0797-8106067 Email:zgwu@chinajournal.net.cn 970136973@qq.com
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钨业协会 协办单位: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有限公司
2011年上半年,中国钨品进出口量增长,国际钨市场价格平稳回升;下半年,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崛起将继续拉动国际钨市场需求,国际钨市场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震荡走势。
通过对赣南九龙脑矿田东南部洪水寨云英岩型钨矿、九龙脑内带石英脉型钨矿和樟东坑外带石英脉型钨矿等3个不同类型钨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成矿年龄集中在150~160 Ma之间,属于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3个矿床的成矿年龄分别为(156.3±1.3)Ma(MSWD=1.5)、(151.5±1.1)Ma(MSWD=1.12)和(151.3±1.7)Ma(MSWD=0.35),与九龙脑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155.8±1.2 Ma)存在最小4 Ma的时差。成矿年龄由岩体内部向外接触带呈现变年轻的趋势,反映了3个矿床为同一岩浆-流体体系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以九龙脑岩体为中心向外逃逸,并呈现脉动式成矿的特点。
棉土窝钨矿是一个开采了50多年的老矿山,保有储量仅5年左右,属资源危机矿山。笔者从成矿规律、以往探矿经验等方面分析,认为该矿西南部的深部有寻找隐伏矿脉的潜力。
柿竹园多金属矿Ⅲ矿带西北角矿石,性质变化大,较难选。研究采用磁选脱铁-浮选脱泥-黑白钨混浮新工艺处理该矿石。新工艺与原工艺相比,在原矿、钨粗精矿WO3品位相近的对应条件下,小型闭路试验WO3回收率提高15.04%。工业试验在产出钨粗精矿WO3品位13%时,新工艺WO3回收率比原工艺提高2.11%;产出钨粗精矿WO3品位22%时,回收率提高5.23%。
某钨多金属矿赋存于辉石-石榴石夕卡岩中,以有用金属种类多,钨与铜、铋、钼等伴生,各有用金属品位均偏低为特征,其脉石矿物组合也较为特殊,大量的普通辉石和钙铁榴石,并伴有方解石、萤石等高钙矿物。本文从工艺矿物学的角度,研究该低品位钨多金属矿的矿物学特征与选矿的关系,重点查明该矿石矿物组成、钨、铜、铋、钼的赋存状态,为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提供充分的依据,对此类矿石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应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浮重结合,粗粒重选,细粒浮选的钽铌钨矿综合回收工艺。采用新型高效螯合捕收剂苯甲羟肟酸与辅助捕收剂FW组合浮选细粒级钽铌钨矿,微细摇床处理浮选精矿,显著提高了细粒级钽铌钨矿回收率。当原矿含Ta2O5 0.015 9%,WO3 0.387%时,试验取得品位Ta2O5 1.058%、WO3 42.01%,回收率Ta2O5 48.27%、WO3 78.03%的钽铌钨混合精矿。
通过对某难选含钨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其钨主要分布于褐铁矿中,形成"结合钨"。同时探讨了此种含钨褐铁矿的成矿机理。
根据试料性质研究结果,采用磁选-重选-浮选的联合工艺流程对某钨矿精选尾矿进行钨、铜、铋综合回收,对含WO3、Cu、Bi分别为2.38%、1.63%、0.98%的试料,开路试验可获得含Cu分别为23.9%、8.75%,回收率为63.21%、17.50%两种品质的铜精矿;含WO3 70.90%,回收率为20.66%高品位钨精矿和含WO3 43.51%,回收率为43.78%的钨次精矿;含Bi 27.16%,回收率为26.23%的铋精矿;铜、钨和铋的总回收率分别为80.71%、64.44%和26.23%。
中国是世界硬质合金的生产与消耗大国,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技术现状令世人关注。本文从硬质合金典型材质与关键原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特性等方面,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紫钨工艺制备的超细、纳米W粉与WC粉,紫钨工艺与WC-Co纳米复合粉工艺制备的超细晶硬质合金,超粗晶硬质合金以及原位激发自润滑功能WC-Co硬质合金。
以镍为主粘结相,配以一定比例的微量合金元素(Co+Cr质量分数小于1.4%),通过合理调整合金成分,严格控制生产工艺,研制出一种高抗腐蚀、耐磨损的镍粘结相(6%)硬质合金。该合金与含钴6%(质量分数)的硬质合金在弱酸性试验环境下进行抗腐蚀、耐磨损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镍粘结相合金的抗腐蚀耐磨损性比相同钴含量硬质合金的抗腐蚀、耐磨损性高约1.23倍,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那些要求在抗腐蚀耐磨损条件下,以钴作粘结相的合金易出现钴相在化学腐蚀等作用下优先溶解,造成WC等硬质相被剥落,工件间的磨损由黏着磨损转化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共存的状态,导致并加速工具过早失效的现况。
介绍了近年来含钨化合物催化合成己二酸的研究进展及其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对该类研究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并对今后己二酸合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